各地各类创新实验室、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技术创新中心已如火如荼建设中,累计投资规模超524亿元。跟随仪器信息网的镜头,一起来认识这些新晋的“顶流”实验室。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科技创新布局,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以国家战略性需求为导向推进创新体系优化组合,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聚焦量子信息、光子与微纳电子、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现代能源系统等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形成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实验室体系。优化提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基地。
从各省市公布的2023年重点建设项目清单来看,各类创新实验室、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技术创新中心已如火如荼建设中,累计投资规模超524亿元。跟随仪器信息网的镜头,一起来认识这些新晋的“顶流”实验室。
成为种业科学技术创新“国之重器”。在管理架构上,实验室设置了5大功能研究部、9个公共创新平台、15个品种创制中心、4个成果转化中心、10个科研试验基地、5个运行保障部门。
力争在设计育种、优质杂交稻、优质猪品种等重要战略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从2023年到2025年,实验室计划每年完成50个以上农业生物新品种的选育。
集“前沿科学研究、交叉联合研究、学术交流、山体+深井地下原位试验基地、产业孵化园区”于一体,包括“1总部+3国重+2基地+1园区”,采取总分结合、高效协同”方式运行。十四五期间,云龙湖实验室投资总规模为60亿元,其中财政资金投入10亿元,撬动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50亿元。
实验室聚焦解决我国生物医药与脑科学领域重大科学技术难题,打造我国生命健康领域战略科技力量,为进一步强化原始创新,推动生物医药与脑科学领域的原创性突破,临港实验室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积极探索布局原创性研究项目,重点围绕脑图谱绘制、脑机接口和类脑智能、脑科学基础研究、药物新靶标发现与确证、针对重大复杂性疾病的原创候选新药发现、药物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发展等方向,部署一批自由探索项目。
是人工智能领域国家战略的重要科技力量。实验室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凝聚和培养高水平人才,打造“突破型、平台型”一体化的大型综合性研究基地,目标建成国际一流的人工智能实验室,成为享誉全球的人工智能原创理论和技术的策源地。实验室总部位于上海,并在北京、粤港澳大湾区和杭州等地设立基地。
实验室重点围绕先进高分子与复合材料、高端合金、绿色化工与高端化学材料、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新型生物医用材料、新能源材料、极端条件使役材料、制造技术与装备八大方向开展研究。实验室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例如刘中民院士团队提出“双碳”目标下的科技与产业革命,陈江帆团队揭示腺苷受体的抗抑郁作用等。
重点围绕多组织再生与重塑、眼疾病与视觉功能康复、脑疾病与认知功能康复三大方向开展研究。实验室目前已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例如童志前团队发现对流层甲醛可动态监测中国各省脑病的分布及发病率,宋伟宏院士团队揭示CNTNAP2在孤独症的致病新机制,宋伟宏院士团队揭示USP25异常导致阿尔茨海默病认知障碍的重要机制等。
聚焦绿色能源的能质转化与传递,围绕太阳能转化与催化、零碳能源转化与存储、能源低碳转化与多能耦合等方向开展研究,着力破解能源领域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为抢占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制高点提供支撑。白马湖实验室将聚焦三大研究方向,即太阳能转化与催化、零碳能源转化与存储、能源低碳转化与多能耦合,并研发形成相关领域的10项以上重大技术成果和5项重大示范工程。
聚焦海洋环境感知、海洋动力系统、海洋绿色资源等方向,开展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核心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提升海洋装备研发、资源开发、灾害治理能力,支撑海洋数字经济、智能装备和清洁能源产业发展。东海实验室将聚焦三大研究方向,即海洋环境感知、海洋动力系统、海洋绿色资源,并研发形成相关领域的10项以上重大技术成果和5项重大示范工程。
湘湖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农业核心种质资源生物制造与生物互作科学问题和核心技术研究。重点布局现代生物种业创新和绿色健康高效农业两大研究集群,建设“种质资源评价挖掘研究共享平台、分子设计数字育种研究共享平台、生物互作与农业生态研究共享平台、农投品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共享平台、技术集成与成果孵化平台”等5个研究共享服务平台。
该项目将主要建设土木工程健康与灾害研发中心楼、零能耗示范楼等科研检测技术转化中心及国家级装配式建筑基地,专注绿色建筑、海绵城市、装配式建筑等新产品、新材料研发,为成果转化提供科研平台。项目已于2023年3月开工建设,计划2024年底竣工,投用后年增产值约1.1亿元。
成汕头市生物医药的研发闭环。项目建设投资30575.27万元,其中工程建设费27875.95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2699.32万元。该项目建成后,汕头市将建立起较高水平的医药研发中心,成为全市医疗卫生工作发展的重要基地。
实验室面向国家关键金属原料安全保障与高端材料自主供应的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关键金属基础与交叉科学、关键金属资源与材料战略、关键金属提取与纯化、关键金属材料与靶标、特色关键金属产品、金属循环与材料再生等6个研究方向,着力解决关键金属领域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问题。主要建设特种合金材料研发中心、高温功能材料研发中心、关键金属材料化研发中心、稀散金属综合回收中心等中试平台和关键金属检测中心。
建成后将致力于促进合成生物重大研究成果产业化,着力打造生命健康和生物制造产业基地。总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实验室、技术中心、中试车间及其配套设施,研发生物医药中间体。
将建成国际领先的芯片化量子传感器工艺技术研究平台,重点攻克芯片化量子传感器在设计、封装、集成、测试中涉及的一系列关键核心问题,为大设施项目的多种零磁科学装备提供传感器关键工艺技术保障,将推动我国未来量子传感技术发展。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超重力离心机主机、超重力实验舱、超重力试验保障系统和配套设施。核心装置离心机就像是巨人用两个手臂拎着两个大吊篮飞速旋转,旋转产生的超重力场会对吊篮里的物体产生时空压缩的效应,科研人员通过这个装置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模拟出山川地貌变化。研究岩土体和地球深部物质的时空演变、加速物质相分离时,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可以提供必不可少的实验手段。
由深圳市政府投资建设,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为建设牵头单位,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深圳第二人民医院参与建设。
建设全球首个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在合成生物设施软硬件一体化上填补国内技术空白。合成生物“大设施”将打造一个用户的“云端实验室”和运营者的“智能实验室”二位一体的合成生物研究平台,不仅对学术界开放,也对产业界开放。重点建设内容包括设计学习平台、合成测试平台、用户检测平台三大平台。其中,设计学习平台的软件工具及数据库以自主研发为主;合成测试平台的关键技术装备研制兼顾自主创新与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用户检测平台则整合蛋白质与代谢产物分析、底盘细胞放大培养、高级成像三大检测系统,对合成产物进行多模态跨尺度的全方位测试。
建设全球首个跨物种的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脑设施分为脑解析、脑编辑和脑模拟三个模块开展建设。其中,脑解析模块包括以动态为主的脑连接图谱解析平台,以及从实验动物到人体的多模态成像、基于超声或光感基因的脑神经调控与功能干预设施等新一代科研装备;脑编辑模块将建设跨物种模式动物、基因编辑以及动物表型分析三个子模块;脑模拟模块将建立脑神经信息平台,获取全面和必要的动物生长、生理、行为学及各种脑活动的数据,并以该数据为基础,开展脑模拟科学研究,建立成数个大脑局部功能运作机制的模型。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高通量制备平台、高通量实验表征平台、高通量中子谱仪平台、高通量计算与数据库平台;项目建设将加快新材料“发现-开发生产-应用”进程,构建“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材料开发”研究形式。
由国防科技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八研究所、泰科天润等单位共同创建。
发挥湖南在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器件、应用等方面的基础优势,联合产学研用各方资源,汇聚国内外一流人才,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按照重点突破、局部成套、系统集成的发展路径,将湖南打造成为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高地和产业发展高地。到2025年,国创中心(湖南)拟带动湖南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年产值100亿元,建立健全国产装备设计、制造、验证成套标准体系。到2030年,拟带动湖南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年产值1000亿元,实现装备设计正向化、核心技术自主化、装备工艺一体化、制造过程智能化。
主要建设国家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和水利部黄河流域水治理和水安全重点实验室、研发、实验、会议等配套设施。
项目聚焦“风光氢储”四大方向,围绕15MW以上海上风电整机设计、全直流发电及直流并网等关键领域,推动研发设计、轻型核心部件智造、智慧运维等高端环节向中心集聚。中科院电工所大功率电力电子实验室、江苏海洋经济技术研究院、信通院泰尔数字能源创新实验室等一批标杆性研发机构建成运营,国家风电设备检测中心、金风科技国创江苏中心、华能海上风电研究院等项目加快推进。
新建众创中心、科研实验中心和功率中心三个建筑单体,总建筑面积95023平方米。
大飞机地面动力学试验平台是一个模拟飞机地面动力学特性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后将同时具备滑轨台架系统和车载台架系统共2套试验平台,成为继美国NASA试验基地后,国际领先、国内唯一可测试各种飞机轮胎、机轮刹车系统、起落架系统在各种道面的高速动力学特性、大侧偏角动力学特性的试验平台。
浙江新农科教育教学中心建设工程总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总投资3.3亿元人民币,预计建设时间为420天,将于2024年10月竣工。该工程是浙江省重点建设项目、省2023年“千项万亿”工程,也是浙江农林大学“十四五”期间组团体量最大的一个建设项目。
主要针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非洲猪瘟类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开展实验活动,建成后将成为中部省份规模最大、功能健全的P3实验室,在动物疫苗开发方面将致力于催生一批具有重要支撑引领作用的科研成果,推动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并将建成为国际先进水平的生物科学技术创新中心、生物医药产业孵化中心、生物安全培训中心和生物产业科技人才高地。
以工业4.0智能化工厂、微生态制剂重点实验平台、特医技术平台为核心,将推动企业在生物科技领域的深耕发展,释放更大的科技势能,实现企业纵向产业链延伸及横向业务领域综合覆盖,并向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进行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