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农产品化学与生物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依托浙江科技学院,主管部门为浙江省科技厅、浙江省发改委、浙江省财政厅,于2007年批准建立,为农产品加工领域省内首个省重点实验室,2013年省科技厅绩效考核优秀。
实验室设立农产品化学加工技术、农产品生物加工技术和农产品生化过程工程技术三个研究方向,以化学、生物等基础原理为基础,研究农产品工艺流程的物质转化、物质形态和组成,其核心是:通过化学反应或者生物反应,实现物质转化,通过化工过程工业实现产品提纯和产品形态的加工,在整体上实施“以工促农”战略,为“三农”服务,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由国内化学生物领域的著名专家组成,包括中国木糖醇产业的奠基者尤新教授、法国药学科学院士张勇民教授、日本富山大学椿范立教授、德国奥登堡应用科学技术大学M.Schlaak教授等。
实验室现有固定工作人员60人,其中正高17人,副高23人,中级20人,具有博士学位42人。浙江省重点学科带头人、省“151”人才工程、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13人。
实验室重视科技成果的推广和产业化应用,与50多家省内外科技型企业合作,十二五期间有80余项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实现产业化,产生了显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实验室主任:毛建卫,教授级高工,硕导,浙江科技学院校党委委员,校研工部部长、研究生处处长、校学位办主任。1983年浙江大学有机化工专业本科毕业、1989年北京化工大学有机化工专业研究生毕业,曾赴德国纽伦堡应用科技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访学与研修;浙江省151第一层次人才,浙江省优秀教师,浙江省劳动模范。中德农产品加工工业研究院(浙江省引进大所名校科学技术创新载体)院长,浙江省农副产品生化制造重点科学技术创新团队首席领头人,浙江省农产品化学与生物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省农业生物资源生化制造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2011计划)主任等。培养与指导(包括与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工业大学联培)研究生20余名。
担任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发酵工程研究会副会长、国家酵素产业科学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生物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石斛产业科学技术创新联盟专家组成员、国家酵素产业专家委员会委员、浙江省食品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食品添加剂与配料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生物工程学会生物资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农产品深加工重大科学技术攻关专项专家组成员等。
主持承担国家与浙江省部级重点重大纵向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 收录论文40余篇,著作教材4部,受理或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研究开发新产品、新工艺20余项,产业化科技成果获浙江省部级科技奖6项,“三实”人才教育培训与“三实”文化成果获浙江省人民政府高教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浙江省食品物流装备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于 2013年7月由浙江省科技厅、财政厅和发改委联合发文立项建设,依托单位为浙江科技学院。
实验室聚集机械工程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平台,针对当前国内食品物流供应链中存在的食品物流安全全程跟踪与控制水平低、食品物流仓储装备技术落后、食品冷链物流运输装备发展滞后、食品物流装备能耗高、污染大等亟待解决的重大核心问题,结合本学科在物流链全程跟踪、食品智能化节能型仓储、食品冷链物流运输装备、物流装备优化设计与绿色制造等领域的研发优势,确立了四个主要研究方向:食品物流安全全程跟踪与控制技术、食品物流仓储装备制造技术与系统集成、食品冷链运输装备关键制造技术、食品物流装备节能环保优化设计与制造。
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三年来,实验室研究人员获准主持承担和完成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7余项,已到位纵向科研总经费达到630余万元。产学研合作项目30余项,经费达1000余万元,授权国家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64项。发表论文SCI、EI收录133余篇。
自2013年7月成立以来,重点实验室全力服务浙江省地方食品物流装备制造产业,深入第一线全方位调研浙江省食品物流产业,利用省重点实验室在食品物流装备制造方面的技术与学科团队优势,紧紧围绕提高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这一核心,结合当地实际,服务企业、服务基层,积极与当地企业合作申报研发中心、科研项目,作为技术骨干与当地企业组织了数个合作产业化技术攻关和开发,扎扎实实推进技术创新,充分的发挥科技在支撑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中的及其重要的作用,取得显著的社会和经济的效果与利益。浙江省食品物流装备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部分科研成果已在13余企业实现了应用,累计新增产值72131万元,创利税11113万元,新增利润7764万元,研发10余件技术和产品,通过技术支撑帮企业建成产业化示范生产装备,给相关公司能够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实验室主任:张云,博士(博士后)、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浙江大学兼职硕士生、博士生导师。现任浙江科技学院党委委员、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院长、物流装备技术研究所所长,浙江科技学院省一流学科“机械工程”学科负责人、浙江省“食品物流装备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物流工程分会理事、浙江省机械工程学会物流工程分会常务理事。2006年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2009年入选浙江省首批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农产品现代物流与安全控制”团队带头人之一。2010年4月至2011年9月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德国弗劳恩霍夫国家物流研究院(Fraunhofer IML)开展访学工作。与浙江大学、同济大学、TU Dortmund、Uni Duisburg-Essen等国内外大学合作,联合指导培养研究生9人。
主要研究方向:现代物流装备制造技术与系统集成、智能机器制造、制造业信息化。作为项目负责人,领导学科团队承担了“十二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863计划)、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973预研)、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浙江省重大科学技术攻关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和一批产学研相结合的社会重大横向课题。相关研究成果处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且与企业密切合作,科研成果产业化程度高,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作为第一完成人获浙江省科技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自主知识产权8项,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其中三大索引(SCI/SSCI、EI、ISTP)收录论文20多篇。
浙江省废弃生物质循环利用与生态处理技术重点实验室设立废弃生物质能源化、废弃生物质材料化、废弃生物质生态化处理三个研究方向,围绕农林废弃生物质制沼、制炭、制浆及过程污染控制开展研究。以提升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目标,以浙江科技学院生态环境研究院和省重点学科“制浆造纸工程”为依托,通过科技攻关和技术集成,构建废弃生物质资源化高效利用生态模式,形成低碳、高效、低成本、易推广的生态环境技术体系,培养一批基层技术推广人才,为切实推进区域农业转型升级及地区生态环境发展提供持续的技术和人才支撑。
浙江省废弃生物质循环利用与生态处理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由国内废弃生物质循环利用领域的著名专家组成,学术委员会主任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齐生教授担任。省重点实验室主任由浙江科技学院副校长单胜道教授担任,副主任由教授、方程冉教授担任。
浙江省废弃生物质循环利用与生态处理技术重点实验室现有固定研究人员36人,其中副高以上或博士人数32名,占总人数的88.88%,有国外学习或工作经历研究人员11人。成员中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浙江省钱江学者1人,省级151人才6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6人,浙江省(高校)优秀教师1人。
2014年以来,实验室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国际科学技术合作欧盟专项、国家星火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火炬计划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0余项,省重大研发计划项目、重点软科学项目、省自然基金项目、省公益计划项目等省部级项目20余项。实验室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先后获得以下奖项:2015年12月“废弃生物质炭化能源化高值利用技术探讨研究与应用”获中国产学研创新成果一等奖;2014年“大众化与数字化环境下化学类基础系列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获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14年以来,实验室成员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50余篇;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生态循环农业实用技术系列丛书20册;授权发明专利25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2项。
本实验室与中国农业大学、中科院南京土壤所、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农科院、浙江省沼气太阳能科研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与安徽省铜陵市、河南省南阳市、广东省肇庆市、海南省定安县等地区长期开展校地合作,成效显著。本实验室格外的重视服务浙江省地方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助推浙江省全国唯一的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建设,先后对接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区,宁波市余姚市、宁海县,温州市瓯海区、洞头县,绍兴市绍兴县,湖州市安吉县,嘉兴市南湖区、平湖市、嘉善县,台州市温岭市、椒江区,衢州市衢江区、龙游县、常山县,丽水龙泉市、遂昌县、景宁县等,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了一批产学研合作基地。
实验室主任:单胜道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部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专家委员会特聘专家、同济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浙江农林大学硕士生导师,中欧低碳经济推广合作中心副理事长、中国土地学会理事、浙江省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循环经济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人选,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废弃生物质能源化炭化、循环低碳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等。近年来,主持国家高技术“863”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国际科学技术合作欧盟专项、国家星火计划重点项目、世界银行项目、国家发改委项目、浙江省科技重大攻关项目、浙江省社科重大招标项目、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浙江省自然基金重点项目、浙江省软科学重点项目等省部级及以上项目20余项,以及地方政府和企业委托研究项目6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20多篇,发明专利近30项,专著10多部。主持课题获省部级奖8项,其中一等奖2项。
(1)机构创新设计理论与方法(2)机电装备设计技术(3)微纳系统模块设计理论与方法
(1)车辆检测与减振(2)车辆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3)新能源车辆技术(4)汽车零部件自动化制造技术
(1)强化传热装备与低污染燃烧技术(2)新能源动力装备与技术(3)非常规能源装备与基础理论研究
(1)数字制造与工业机器人(2)智能控制与信息处理(3)电气控制技术及装置(4)智能感知与检测技术
(1)环境岩土工程(2)地基与基础工程(3)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4)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5)土动力学与地基抗震
(1)混凝土结构(2)钢结构(3)既有建筑物的健康检测、鉴定与加固(4)结构设计理论与应用(5)结构抗震与减振(6)结构工程新材料、环境建筑材料(7)数学力学及应用
(1)污水/废水净化处理理论和技术(2)给水处理理论和技术(3)市政管网系统优化(4)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与处置(5)固废循环利用(6)土壤生态修复
(1)建设工程建设项目管理(2)工程建设项目中的风险预测与管理(3)房地产经济与管理
0814Z2工程仿线)工程建模仿线)工程数值计算与仿线)工程管理统计与应用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主战略,建设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学术水平一流、师德师风高尚、梯队结构符合常理的优秀人才队伍。现有教职工1300余名,专任教师970多名,其中高级职称470余名,博士比例占30%以上,具有企业实践经历占40%以上,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5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教育系统职业道德建设标兵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省千人计划”2人,“钱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151人才工程”培养人员78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8人,省优秀教师5人,省高校优秀教师3人,省高校教学名师7人,省级教学团队3个。